所以,往往,瓷片最为容易鉴定。
周夏也在琢磨着,倘若这些碎瓷片中存在着珍贵文物的话,该是怎样的瓷片,才能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
还是更为珍贵的,只存在于传说中,片柴值千金的柴瓷?
“一万八,不能再少了!”摊主和眼镜男的砍价还价依旧进行得相当激烈。
眼镜男回答道,“八千,这价已经给得相当高了。”
“我可是诚心的,之前有人出到两万我都没卖呢!要不是我过两天就要回去,我也不会这么便宜出手的。”那摊主说道。
但让周夏意动的,却是这摊主的口音,带着明显的河南口音,像是郑州那边的人。周夏在拍卖公司的时候,常年接触各地的藏家,对各地的口音,也是有所了解的。
河南郑州,正是柴窑最有可能曾经出现过的地方。
虽然柴窑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至今都有存疑,也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以证明是柴窑的瓷器和窑址,但这种只在传说中的瓷器,依旧让无数喜爱瓷器的人,所深深向往和憧憬。
周夏又想到相关资料上关于柴窑的记载。
这宣德炉,据说,就是宣德皇帝,责令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这说明在明代的时候,皇家内藏,说不定就有柴窑瓷器,但真实情况如何,谁也说不清楚。
ri本那边还有人说他们有柴窑真品呢,是件天青sè的百合花瓶,说的就是明朝皇帝赏赐给他们的。
关于这柴窑,周夏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有去了解过。
据说,周世宗曾御定御窑瓷,并题诗,“雨过天青云破第一次,者般颜sè作将来”。
而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也多论及此窑。
“柴窑天青sè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明曹昭《格古要论》中这样记录到,按照着这描述,倒是和哥窑瓷器,有些相似,都是开片的细纹。
“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