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中城破殉国的史可法
扬州十日中城破殉国的史可法[7]
45年(弘光元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暴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6]
四月二十五,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率老百姓抗击清兵。后扬州城池破,清军屠城,扬州百姓死难八十万,史称“扬州十日”,是明末第一惨案。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京口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掳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即覆灭。[8-9]
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应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监国政权先后建立,不过是昙花,数天就告结束。[10]
1645年,明朝已无像样军队,而反戈内向的倒也不少,清军入关多为老百姓自发抵抗。其中尤以嘉定(今属上海)、江阴为最。南明降臣钱谦益,赵之龙等向多铎献策曰:“吴下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无须用兵。”,然而“剃发令朝下,相顾为发悲。三吴同时沸,纷纷起义师。”[11]。嘉定人民的誓死抵抗遭到了清军报复性的“嘉定三屠”。“江阴死战八十一日,史载江阴举城战亡,“竟无一人降者”,江南一带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一个个血流成河,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摧残殆尽。
公元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并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认,隆武帝是南明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励精图治,关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国策改以“御虏”为主,但被拥立其继位的郑氏集团架空,处处受制于郑芝龙。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军开始征伐福建与浙江。八月,隆武帝与清朝追兵搏斗时被乱箭射杀于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说被俘杀)。[12-13]
由于消息隔绝,在朱聿键监国之后约40天鲁王朱以海监国于沦陷区绍兴,1646年(隆武
1647到1648各地反清活动
1647到1648各地反清活动[14]
二年)六月,鲁王兵败,在张煌言保护下逃亡海上。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隆武帝与鲁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当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个击灭。[15]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依据隆武帝遗诏于当年十月初十监国于肇庆,11月18日称帝,是为昭宗,以次年为永历元年。由于十月二十日,朱由榔逃往梧州。这种行为无异于放弃广东,导致永历朝廷在广东人心尽失。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援引“兄终弟及”自立于广州,改元绍武,双方为挣正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帝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后来被淮王朱常清私谥为文宗。十一月十五,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称监国与永历帝争立。郑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为监国,后废。永历帝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16]
农民军加入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于1645年战死于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7]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永历帝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18-19]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20]
但永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21]不久,李过之子李来亨等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22]
1645-1651年间,南明军与清军作战中,败多胜少,大批南明的军队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等领地,地盘尽失。直到以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加入,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
张献忠于1646年战死后,以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为主的大西军残
南明后期和郑成功抗清的张煌言
南明后期和郑成功抗清的张煌言[23]
部自1647年进占云南、贵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建议联合抗清建议,定都安龙所。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24]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25]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26]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27]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络,于1653年、1654年率军两次进军广东,约定与郑会师广州,一举收复广东,但郑军屡误约期,加上瘟疫流行,导致肇庆战役和新会战役没能成功。[28]但郑成功部队并没有闲着,1656年,郑军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同年王兴率部取得文村大捷。
走向灭亡
1656年(永历十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
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
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29]
内讧,李定国拥永历帝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30]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永历十二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永历帝西奔,磨盘山血战。[31]这时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余万大军北伐,接连取得定海关大捷、瓜州大捷、镇江大捷的胜利,一度兵临南京城下,然而郑军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清军派大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但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32]
1661年(永历十五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永历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在真腊得知永历帝死讯,亦忧愤而死。[33]
永历帝被害后,全国较大规模抗清活动就只有夔东十三家与郑成功在台澎金厦。1662年清军开始对其进行绞杀,1664年,夔东十三家军抗清失败,首领李来亨全家**,大明王朝在大陆地区的抵抗运动结束。[34]永历十六年五月郑成功病逝后,[35]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继续沿用永历年号,表面上仍旧奉明监国宁靖王朱术桂为正朔,并于次年从福建迎接朱术桂入台。1663年满清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明郑势力撤退台湾,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36]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接受
清军对夔东十三家围剿图
清军对夔东十三家围剿图[37]
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西征福建。郑经收回厦门后,并收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后来,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败亡,郑经势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师回台,之后沉迷于酒色。[38]1681年郑经病殁,遗命郑克臧嗣位,冯锡范毒害郑克臧,拥立其婿郑克塽,独揽大权。清康熙帝趁明郑政权内部爆发内讧,以叛将施琅为水师提督着手征讨台湾。1683年,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39]监国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36]全国最后一支明朝残余抗清势力覆灭。
2疆域
编辑
南明的控制范围始终随着同农民军和清军的作战而时刻变化。
疆域范围地图
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此时大顺军势力已东至鲁豫,南跨荆楚,西迄秦陇,北抵燕晋,整个北方几乎皆为其所有。南明只控制了江淮、江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40]而在西边的四川,此时张献忠领导的另一支农民军正屯兵万县,准备向成都进发。[41]
1644年四月时期的南明疆域
1644年四月时期的南明疆域
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大顺军被吴三桂和秦军击败。清军占领北京后即出兵追击,十月初三,清军占领山西首府太原。[42]
得知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山东河南等地明朝官绅蜂拥而起,大顺军在这里的政权纷纷瓦解。而清军乘虚南下,到1644年十一月清廷已派遣使者兵卒招抚了畿南﹑山东和河南北部三镇。而在西南,张献忠已攻下成都,收取了四川大部,并于11月称帝,建立了大西政权。[43]而此时的南明控制范围进一步缩小。
1644年11月的南明疆域
1644年11月的南明疆域[41]
李自成由山西退入陕西后,清军向陕西进发。1645年清军占领大顺军都城西安。[44]在击败大顺军,占领陕西后,清军即分兵三路南下江南:多铎部出潼关,经归德向南直趋泗州﹑扬州,进攻南京;阿济格部尾随李自成已至江西九江,派遣降清的金声桓部收取南昌,然后顺江东下,与多铎部会师芜湖;原驻山东的固山额真准塔南下徐州,水陆并进,收取淮安﹑南通等江北之地。[44]
清朝大军已进入江淮地区,南明的江北诸镇面对清朝大军望风而溃,不降即逃。扬州、南京纷纷陷落。弘光帝也被俘。[44]1645年六月十四日,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等地。1645年,明朝诸臣在福州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开始与清朝对抗。[44]
1645年6月的南明疆域
1645年6月的南明疆域[45]
1646年二月,清朝再派大军南征,[46]一举击破明军防线,攻陷绍兴﹑金华﹑定海等浙东之地。但福建的郑芝龙却是不战而降,八月二十八日,清军追至汀州,隆武帝被俘杀。九月十九日,清军进入福州,郑成功遂与郑鸿逵引兵避于中卫所(今厦门)鼓浪屿。十月,在江西的金声桓部清军攻下赣州,江西全境也落入清朝之手。[47]
在西边的四川,张献忠于八月焚毁成都,弃城而走。而在西南边陲,1645年十二月蒙自土司沙定洲掀起叛乱,夺取云南首府昆明,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被迫逃往楚雄。至来年二月,除楚雄以西的整个云南都归附了沙定洲。[47]
1646年十月初十,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继位监国,这时传来赣南重镇陷落的消息,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此时清军李成栋﹑佟养甲部正迅速由福建向广东推进,清军均以布帕包头,伪称明军,偷袭广州。[47]
1646年10月的南明疆域
1646年10月的南明疆域[46]
1647年一月,李成栋部清军西进占领肇庆,在攻陷梧州后在桂林受挫后退回广东。此时清军已北上占领韶州,渡海占领琼州。四月时,广东十府均沦陷于清军之手。[48]
清朝派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由北京南下,径取湖南,于1647年二月占领长沙。此后,孔有德又派耿仲明部北上攻常德,尚可喜部西进取攸县。到年底之时,除湘西部分土司外,湖南全境皆为清朝所得。[49]
在西南,1647年正月,张献忠被清军射死,清军迅速入川。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将军的率领下急速南撤,渡过长江天险,进入贵州,占领贵阳。豪格统率的清军追至遵义,因地方残破荒芜,粮草不济,只得由四川撤回北京,只在川北据有保宁一隅之地。[49]
1647年九月,大西军与沐天波达成协议,决定“共扶明后,恢复江山。”至此除沙定洲仍据守蒙自﹑阿迷州,东川土司禄氏仍存观望外,整个云南都为大西军平定。[49]
而在东南沿海,鲁监国已被据守东南沿海的郑彩等人由舟山迎至厦门,1647年七月,趁清军主力北返,鲁监国率部亲征福建,一时义军飙发,远近响应。至1648年6月,南明义军已一度攻陷福建三府一州二十七县之地。[49]
1647年12月的南明疆域
1647年12月的南明疆域[48]
1647年十二月,清军攻占全州,打开广西门户,1648年正月,江西总兵金声桓在南昌宣布反清复明,除广信﹑赣州二城外,江西全省皆反清归明。清军已调大军南下镇压。[50]
三月,甘肃**将领米喇印﹑丁国栋也发起反清起义,连克西北各州[51]又引兵东进,攻破兰州,声势大振,清朝在甘肃统治趋于瓦解。清廷于四五月间,夺回洮州﹑兰州等地,米喇印战死。八月,甘州也被清军包围。[50]
四月十五日,清两广提督李成栋也在广东宣布反清归明。即领兵北攻赣州,后又中计,在赣州城下立足未稳,便遭突击,被打得大败。[50]
在湖南战场,清军得知江西反叛退保岳阳,明军趁机反攻:先后收复常德、辰州、靖州、黎平﹑武冈﹑宝庆等地;督师阁部何腾蛟则收复了全州,进攻永州。十一月,攻下永州,重占宝庆,清军不敌,弃衡州而走。长沙府属十二州县已被忠贞营攻陷九座,长沙已成孤注。至此,明军已收复湖南大部,清兵保据长沙﹑岳阳而已。[50]
这年十二月,大同总兵姜瓖也在山西反清,到莅年四﹑五月,山西除省会太原及平阳外都被复明义军占据,反清起义扩展到北方。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于1648年四月攻福建同安。[50]
1648年11月的南明疆域
1648年11月的南明疆域[50]
1649年正月,形式逐步恶化,清军突袭湘潭,湖南宝庆﹑衡阳﹑靖州等地重新沦陷,广西门户全州也失守,堵胤锡及忠贞营部则由湖南郴州撤入广西南宁。而在江西,清军已围困南昌半年,正月十九日城破。[52]
在西北,清军于正月攻占甘州,不久又破肃州,丁国栋等人被擒杀。[53]
二月,李成栋再次北上进攻赣州,三月初,明军在信丰被清军击败,兵溃慌乱之中,李成栋也坠马溺亡。[53]
二月十五日,继姜瓖在山西反清后,王永强也在陕西榆林起事,南下占领延安,恢复陕北十九个州县,秦﹑晋两省反清势力已联成一片。直到1650年十一月,清军才平定陕北。[53]
1649年十一月,清朝调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三王旧部再次南下,孔有德由湖南攻广西,耿仲明﹑尚可喜经江西取广东。[53]
1649年6月的南明疆域
1649年6月的南明疆域[52]
1650年除夕之夜,尚可喜与耿继茂部由江西偷袭广东南雄,又攻陷韶州,三月,清军围攻广州。尚可喜见城坚难破,先发兵招降惠﹑潮二州明军。六月,郑成功垂涎潮州产量之地,竟趁乱引兵攻打驻守此城的郝尚久,此时潮州以西的惠州已归附清朝,潮州已于南明隔绝,[54]而又受到“友军”郑成功的攻击,于是郝尚久一怒之下再次投降清朝。十一月初二,清军调集援兵大炮,攻破广州城池,杜永和由水路逃往海上琼州。[55]
1650年九月,孔有德部进入广西,另一路由全州南进,南北夹击桂林,明军战败。李成栋之子李元胤不忍广东全省重新沦陷清军之手,遂往高州﹑雷州收拾残部,准备再战。[55]此时,孙可望已率军由云南进至贵州铜仁,收编了黔省各地割据军阀,准备与清军交战。这一年,郑成功夺取其占据的厦门﹑金门。[55]
1650年11月的南明疆域
1650年11月的南明疆域[54]
1651年,清朝平﹑靖二藩攻陷广东雷州﹑廉州。[56]1651年十二月,由柳州南下的清军攻占南宁。[57]
1651年三月,清军趁郑成功进攻广东之际,发兵袭取其在厦门的根据地;七月,清军兵分三路攻取鲁监国占据的舟山:一路由杭州至绍兴,一路由衢州经台州——两路军同至定海,共取舟山,另一路由台州乘船北上,吴淞水师则由海上南下。八月,清军在海战中击败明军,于九月登陆舟山破城,鲁监国等人被迫南下,经温州海域三盘至福州海坛山,1652年正月进驻厦门,与郑成功会合。[57]
同年,在南宁屡受排挤﹑又不愿投靠孙可望的忠贞营在高一功的率领下经庆远﹑独山北上夔东,与袁宗第﹑刘体仁﹑李来亨等部会合,后来这一带拥明抗清的武装一起被称为夔东十三家。[57]
1651年12月的南明疆域
1651年12月的南明疆域[56]
1652年四月,李定国引军入湖南,连克靖州﹑武冈,至八月,湖南大部州县都被明军收复,除辰州孤城明军久攻未下外,只有岳州﹑常德二城尚为清军据守。明军在七月初四破桂林。[58]攻克桂林后,李定国乘胜追击,收复梧州。[59]
顺治皇帝得知湘桂失利后急派敬谨亲王尼堪领八旗精锐往援湖南。孙可望得知清兵即将奔赴湖南,急调李定国由桂入湘,于是广西大部重新沦于清军之手。[59]十一月,尼堪大军进至湖南湘潭,明军退往宝庆。尼堪骄心自用冒进直奔衡阳,遭李定国重军伏击大败,同一天,辰州孤城也被孙可望军攻克。[59]
1652年二月,吴三桂与李国翰已由汉中入川,迅速占领成都﹑嘉定﹑重庆﹑叙州等地。八月,入川的刘文秀军开始反击,一举攻克叙州﹑重庆。九月时,清军已退至川北保宁。刘文秀光复四川大部后,率军追至保宁,中吴三桂埋伏,明军大溃,刘文秀败回贵州。1652年十月,郑成功进攻福建漳州失利。[5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