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宰执们,现在都已经习惯,并接受了这些最初看着稀奇古怪的东西,甚至将之开始用于日常办公,其奏疏文字也时常可以看到相关数字、符号。</P>
近来,苏颂那边也有传说流传——天子授苏公西域符号,以为计算之用,苏公用之,大赞其简,乃以之为算术之道。</P>
于是,苏颂在开封府府学之旁,建立了一个——算学。</P>
招募汴京‘善算术之士’,允诺将来毕业后,考核合格‘奏请天子,请依伎术官官阶,授给官职’。</P>
同时这个算学不收学费、束修,只要考上就可以入读。</P>
所以大批汴京寒苦人家的孩子纷纷报名,不过旬日,就得了三百余生。</P>
苏颂将之分为‘成年’、‘少年’、‘孩童’三等,每等设斋,仿太学故事,立斋长,设教授。</P>
据说蔡京也很重视这个算学,十余日里,就已经亲临算学数次,勉励学子。</P>
还称,往后开封府招录吏员,要优先算学之士。</P>
太学那边,并没有什么反应。</P>
因为,本来太学之外,专设学校,培养刑名等课就是熙宁兴学的配套措施。</P>
于是,太学诸生‘乐见其成’。</P>
许多太学生甚至偶尔会抽空去算学游览一番,激励‘算学诸生’。</P>
章惇自然知道,这是为什么?</P>
太学生是士大夫,是国家和天下未来的主人。</P>
而算学、刑名等课毕业后,不过是吏员,属于杂流。</P>
即使能入官,也受碍止法的限制。</P>
除非发生奇迹,不然永沉选海!</P>
太学生就不一样了,可以一步一个台阶,最终升入三省两府。</P>
自然,算学的学生们,在太学生眼中,属于他们将来的幕僚、下属。</P>
他们那里是去勉励的?</P>
分明就是去视察的!</P>
想着这些事情,章惇看着手中的预算书,感慨道:“陛下才智,可谓天授!”</P>
先是数字在小范围中传播,然后是符号,开始登堂入室,所谓的算术公式在算学和开封府内流传,接着进入了都堂六房。</P>
现在又出了一个表格,用来罗列项目。</P>
虽然那位官家总是说什么古籍或者皇考所授。</P>
这些东西看着,似乎也确实和西域那边有关。</P>
但,章惇知道,即使一切皆如那位官家所言。</P>
但想要将这些东西,传播开来,并让人接受。</P>
不是个简单的事情。</P>
而那位陛下,却在悄无声息之中做到了。</P>
其行事风格,与先帝根本就是两个样子。</P>
先帝急切,而当今则有着充分的耐心。</P>
据说,就连狄咏面圣时,也被叮嘱过:戒骄戒躁,当缓缓图之,不可急功近利!</P>
如今再看这预算书。</P>
确实是那位陛下的风格!</P>
慢慢来,徐徐图之,步步为营。</P>
合上预算书,章惇就对章援道:“广西炎热瘴暑,汝可要想好了!“</P>
章援拜道:“大人,儿早已经想好了!”</P>
“士大夫,当博闻广识,增长见闻,才能真正成长!”</P>
十六岁的少年,在章惇面前昂首挺胸。</P>
章惇看着,有些恍惚。</P>
章援的性格、文字还有为人,都不太像他。反而像是苏子瞻!</P>
其性格豪迈、跳脱,文字奔放,诗词华丽。</P>
而且,时常在他面前,称赞苏子瞻,恨不能拜师苏轼门下。</P>
上次苏轼入京的时候,章援就恳求他引荐。</P>
但章惇什么人?什么性格?</P>
想叫他去苏轼面前低头?那是不可能的!</P>
可现在,看着章援的模样,章惇不免笑了起来。</P>
他拍拍这个四子的肩膀,说道:“此番出镇广西,回京后,为父就替汝写信给苏子瞻!”</P>
“拼着这张老脸不要,也要苏子瞻收汝为门生!”</P>
这对章惇来说,是巨大的牺牲。</P>
章援顿时欣喜若狂,连连拜谢:“多谢大人厚爱!”</P>
苏公啊!</P>
他只是想起那些诗词。</P>
陡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P>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P>
于是,浑身都在起鸡皮疙瘩。</P>
注:北宋熙宁年间军费在四千万贯以上,治平大约3500-3800.</P>
元丰时代的数据没有找到,但应该相差不远,也在四千万贯以上。</P>
同时,元丰时代岁入大概6700万贯。</P>
军费占比六成以上,若是发生大战,则可能增加到七成甚至八成。</P>
所以,北宋穷兵黩武是事实。</P>
但穷兵黩武,却打不赢就太尴尬了。</P>
注2:章援是苏轼的迷弟兼铁粉。</P>
历史上,章援大约在元佑四年参加科举,当时苏轼为知贡举。</P>
然后,他被选为省元。</P>
因为章援的文章、文风,实在是太像苏轼的门生李偁了。</P>
为此苏轼洋洋得意,自以为取了自己的学生。</P>
然后,打开卷子,揭开糊名一看——章援,章惇四子。</P>
而苏轼所看重的学生李偁却落榜了……落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