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唐军了?”</p>
那士卒才进来,忽然听到这么一声问,连忙回答 “看到了。”</p>
“有多少人?到哪里了?”</p>
“不知有多少人,但……看那声势,过鄂州了也有可能。”</p>
“鄂……你说哪里?!”</p>
李庭芝与赵准俱是吃惊,同时站起身来。</p>
“小人不知!”那士卒吓坏了,连忙跪倒在地,道: “我们一队人在江陵就败了,乘小船顺江而下就没再看到唐军,到建康府之后被派来报信,不知道唐军在哪!”</p>
“你言下之意是……江陵败了?”李庭芝不可置信,道: “二十万大军败了?”</p>
赵淮道: “你说的是真的?叛军一边和议,一边出兵了?”</p>
“出兵了,应该是大败了。”</p>
这士卒是在最快逃出战场的一批中,所知道的实在不多因此赵溍干脆让人将他送过来给李庭芝、赵淮自己判断。此事对于李庭芝而言无异于是个晴天霹雳。</p>
他曾与贾似道同在孟珙麾下效力,对贾似道的人品虽然不屑,对其能力还是信任的,从来没想过上游战场会出现这样的大败。</p>
“……”</p>
“退兵吗?”赵淮问道: “若京湖已失守,恐怕只能退而守长江了。”</p>
李庭芝思考着。</p>
这一刻,他确实有想过退守。</p>
但最后他却摇了摇头。</p>
“不可。”</p>
“为何?”</p>
“吕文焕还在守襄阳。”李庭芝道: “有他在,京湖局势未必不可挽回,前提是我们得夺回准西。”</p>
“好。”</p>
赵淮点点头,竟是立即就答应下来,</p>
摆在眼前的就是这么个形势,今日在准西退了,明日吕文焕必败,那退过江也守不住大宋社稷。</p>
再难再险,只能迎上去。</p>
“元辅兄,你我且各自派人请令兄支援。”李庭芝道: “叛军既已出兵攻江陵,可见其根本无意议和,朝廷不该徒报期望了。”赵淮闻言,好生失望。</p>
他失望的是原本他们可凭雷霆之势夺回庐州,结果却因为议和派的软弱而耽误了。</p>
好似从头到尾都被李逆戏耍了一通,同时他又很清楚,并非李逆能神机妙算摆布他们,而是大宋每次打仗都是一会这样一会那样。</p>
天亮之前,又有人赶到了李庭芝的大帐中。</p>
“大帅!找到了!”</p>
一封小信被递到李庭芝手里。</p>
“今夜末将又往拾到那信箭之处,举火提醒对方,果然又收到了第二封。”</p>
李庭芝摊开那信箭一看神色终于振奋了些。</p>
赵淮问道: “联络上了?此人信得过?”</p>
“元辅兄请看。”</p>
赵淮看了,写信之人自称杜蕃,乃庐州军中正将,称李庭芝为叔父,表示愿为宋军打开城门。</p>
“杜蕃?”</p>
“杜尚书之孙。”</p>
这般一说,赵准当即便明白了。</p>
端平年间蒙古南侵,亏得是杜杲滁州解围、安丰破敌、庐州大捷,在淮西大胜蒙军,守住了大宋社稷。</p>
“忠良之后,那必是信得过了。”</p>
“那便联络杜蕃请他今夜开城门。”</p>
计定,李庭芝便准备起来。</p>
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需要在长江上游的叛军攻到之前,夺庐州、守淮河、联络襄阳、反攻江陵。</p>
这些很难做到。</p>
但其实过去便有一个人曾做到过一孟珙。</p>
那年蒙军攻破京湖,局势之严峻不逊于如今,但孟珙力战多地,捍守江陵,收复襄樊,支援川蜀,使蒙古以倾国之力大败而归。当时李庭芝就在孟珙麾下,是亲眼目睹了这个力挽狂澜的过程。</p>
如今大宋再遭磨难,该轮到他守国了。</p>
他没想投降,因为孟珙曾经告诉过他人定胜天,且真的做到了。</p>
必 应 搜~:*\择日*\网,全。网`最^快。</p>
看《终宋》最快更新请浏览器输入-M-到进行查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