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6章 科技改变一切
回到北疆军垦城,叶雨泽和杨革勇并没有真正闲下来。
他们人虽离开了东非那片火热的市场,但心却始终牵挂着。
每天,通过战士集团内部高度加密的数据链,以及女儿们不定时的越洋电话,他们密切关注着东非国工业脉搏的每一次跳动。
如今的贸易,已经是全球一体化的贸易,闭关锁国迎来的只能是经济的衰退。
因此,东非的发展,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国际化的道路。
东非工业园内,第一座依托本地铁矿和氢能技术的直接还原铁(DRI)工厂,经历了紧张的安装调试后,终于迎来了点火的关键时刻。
这座工厂采用了战士重工与国内顶尖研究院所联合研发的最新工艺。
它并非传统的、依赖焦炭的高炉,而是使用由赵烈阳团队建设的光伏-氢能系统提供的氢气和绿电作为还原剂和能源。
理论上,这将是一座近乎零碳排放的“绿色钢铁”标杆。
叶柔亲临现场,杨三则带着升级版的安保团队,确保万无一失。
控制室内,来自战士集团的工程师和本地培养的技术员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
“启动!”
随着叶柔一声令下,巨大的电解槽阵列开始满负荷运行,将太阳能转化的电能作用于纯水,产生出高压氢气。
氢气通过专用管道,被注入到那座庞大的、如同钢铁巨兽般的直接还原炉中。
炉内,精心配比的铁矿石球团在高温氢气的还原气氛中,开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氧化铁逐渐失去氧原子,还原成纯净的海绵铁。
整个过程前半段顺利得让人欣喜。然而,就在首批海绵铁即将出炉,准备送入电弧炉进行精炼成钢的关键时刻,中央控制系统的警报灯突然刺眼地闪烁起来!
“报告!还原炉3区温度异常飙升!”
“氢气压力波动!超出安全阈值!”
“冷却系统负荷过大!”
一连串的警报让控制室的气氛瞬间凝固。
本地工程师有些慌乱,他们缺乏处理这种尖端工艺突发故障的经验。
如果温度失控,不仅整炉产品会报废,更可能损伤昂贵的炉体,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现场负责人立刻想要紧急停炉,但这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项目延期。
“等等!”
来自战士集团的专家组长,一位姓刘的首席工程师紧锁眉头,快速分析着数据:
“不是设备问题!是矿石成分!我们的矿石里某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超出了设计参数,导致了催化反应异常,放热远超预期!”
他迅速调出工艺模型,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操作,进行模拟计算。
“不能停炉!停炉会导致炉内物料凝结,损失更大!立刻调整氢气注入配比,降低3区流量,同时启动B方案冷却!快!”
命令被迅速执行。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几分钟后,刺耳的警报声渐渐平息,各项参数缓慢但稳定地回落到了安全区间。
首炉“东非造”的海绵铁终于成功出炉!虽然经历了波折,但这标志着东非国在高端制造业和绿色工业领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
事后分析报告第一时间传回了军垦城。
叶雨泽看着报告,对杨革勇说:
“看到了吧?光有先进设备不够,还得吃透工艺,更要对本地资源有最精细的了解。这次是个教训,也是个财富。让我们的数据库更完善了。”
杨革勇深以为然:“得给刘工他们记一大功!还有,小柔在现场临危不乱,压住了阵脚,这孩子,越来越有当家人的样子了。”
叶雨泽点头,深以为然。虽然未来的发展越来越超越他们的认识,但默守陈规肯定不是好办法。
不会就学呗,只要肯学,那有什么掌握不了的东西?
与此同时,叶风构想的“东非数字心脏”计划也开始悄然启动。
首先落地的,并非庞大的数据中心,而是一个更接地气的项目——“智慧矿山数字孪生系统”。
杨大负责的铜钴矿,成为了第一个试点。
借助林浩东团队升级版的“地质探针”网络和遍布矿区的传感器,矿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边坡位移、设备运行状态、矿石运输流量、乃至矿区环境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都被实时采集。
这些海量数据,通过初步建成的、依托部分战士“芯谷”算力的边缘计算节点进行处理,在虚拟世界中构建了一个与物理矿山一模一样的“数字双胞胎”。
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杨大可以清晰地看到矿山的实时三维模型。
哪里设备需要预警性维护,哪个区域开采效率可以优化,甚至如何规划运输路线最节省能耗,系统都能通过aI算法给出建议。
一次,系统突然发出预警,显示某处深层矿脉的应力数据出现异常模式,结合微震监测,aI判断有潜在的岩层失稳风险。
杨大当机立断,按照系统提示调整了开采顺序,并加固了支撑。几天后,原本可能发生坍塌的区域安然无恙,避免了一场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生产中断的重大事故。
“以前靠老师傅的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
杨大对前来参观的叶眉感叹,“这数字孪生系统,就像给矿山装上了‘透视眼’和‘预言水晶球’。”